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科学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专题列表 > 科学课程建设 > 教师论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施秋亚  发布时间:2012-12-12  浏览次数:

1.环境如何有效地作用于幼儿 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环境是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对教育幼儿的影响作用很大,优良的环境,能给幼儿美好的心境,使思维活跃,性格开朗,身心健康发展,而创设一种丰富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情感的环境,能让幼儿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大量的自主活动和探索的机会。

1.1 引导与鼓励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的水平及教育目标来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在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才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在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去创作。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幼儿便于取放的地方,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让幼儿主动探究。

1.1.1 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例如,在大班“规则与标志”的主题活动,幼儿自由结组、讨论、制定不同的规则,设计各种各样的标志,然后共同创作,用自己的作品来亲手创设班级的环境。整个制作过程, 需要幼儿不断地去交流、讨论、协商,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幼儿在其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1.1.2 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 带有小组活动性质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因此,教师要在班级中开设内容丰富的区域活动,并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在活动中使用、探索和创造。例如,在建构区中投放大型积木能够让幼儿懂得合作可以建成一座美丽的城堡;在阅读区中设放多彩的图书和画报,让幼儿体会到耐心等待,就一定会看到最受大家喜爱的《猫和老鼠》、 《大迷宫》 ……

1.1.3 一日生活的环境创设 生活就是教育,教师要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适当的环境。例如,某小班幼儿在上楼梯、下楼梯时, 往往有拥挤现象。于是,教师就在楼梯两头台阶上贴了一双小脚丫,并在上下各贴了一张小笑脸,然后告诉幼儿说:“大家在走楼梯时, 一定要踩着小脚丫, 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当你踩着小脚丫走到头时,笑脸就笑得最开心。”同时, 教师要表扬那些遵守规则的幼儿。在小笑脸的提示下,幼儿会很快就改掉了拥挤的坏毛病,做到排队依次上下楼。可见,恰当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所以说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让环境活起来、动起来,使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蓝,是幼儿的需要,是他们切身关心的事。环境的布置只有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才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认识,也更加爱护。的确,《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幼儿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环境以生命。如:区角活动一直受到班里小朋友的欢迎,它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幼儿轮流到各个角,这样每次的环境创设都有不同幼儿的作品,虽然不是特别精致,但是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作品,所以,环境相对来说也有变化,使环境动起来、活起来,可以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2.环境的有效创设对促进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

2.1 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能力。 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也是幼儿有效地进行同伴交往、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层次的、可供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的材料和环境。 孩子可以通过环境进行活动学习,而环境的创设能激发幼儿不断发现与学习的兴趣,也只有环境与幼儿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兴趣。如:在认识动物的活动中,孩子们都希望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讲给大家听,于是,我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动物贴在墙上,这一环境的创设,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也推动了教师的指导工作,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这种宽松支持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会学习,积极去探索,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2.2 创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精神环境的创设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根据幼儿心理年龄特点分析,越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越强,因此,让孩子参与主题墙饰的设计与布置,更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求知、探索的欲望也给予了支持与鼓励。但是,毕竟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限,动手能力更是满足不了环境布置所需的技能需要,因此,通过选择让孩子做他们能胜任的工作,促进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参与到环境布置的过程中,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及求知、探索欲望。例如,在实施《好吃的糖果》这一主题时,让孩子来包各种各样的糖果,可是没有糖纸怎么办呢?当这一问题出现后,孩子们纷纷献上自己的策略,并且第二天就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糖纸,有的甚至带来了还没有吃掉的糖果。有了孩子们的大力配合与支持,这次制作糖果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也都激情高昂,完全达到了创设环境的真正目的。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去观察、去创造、去讨论、去探索。因此,有效的环境创设,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建立师生互动式环境,在创设良好心理环境中,师幼之间形成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关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拉拉你的小手”,这些都是我们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以这种方式让幼儿感到师幼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信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除耐心细致的照顾外,我们要学着妈妈的口吻叫他的小名,让孩子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让孩子从心理感觉到老师不是外人,是自己的亲人;对孩子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予以暂时保留,引导孩子逐渐改变。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多支持多鼓励,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自由的参与,充分接触,与教师与环境产生亲近感。如在室内墙面布置这一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与需求选择墙面,展示自己的作品。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积累一定布置的技能技巧,使他们逐渐具有自我建构环境的想法,培养幼儿自主创设环境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幼儿的奇思妙想哪怕是不着边际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最后,建立同伴互动式环境儿童在同伴群体中互相观察教导、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学习和锻炼着各种社交技能、社会行为,发展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等多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意促进孩子之间积极的互动和交往,有意识地设计有利于孩子交往、合作、协商等活动。如“送给弟弟妹妹的礼物”,大班的孩子主动将心爱的玩具、图书或自制的玩具、绘画作品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分享,并嘱咐他们好好保管,使弟弟妹妹得到了分享的快乐,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同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在日常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于交往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交往的自信,提高交往技能。因此,促进同伴间的积极交往,在儿童中建立一种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学习和发展的良好心理氛围。

3.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的创设不具有教育性。 现在,在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上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但是幼儿的反应又如何呢?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异,就会使幼儿不能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发展需要的有利条件。因此,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是停留在表面的。

3.2 环境的创设教师包揽现象比较严重,忽视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园领导来检查,他们的评比标准是:以整洁、美丽的环境来吸引幼儿。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各显神通,查阅资料,精心布置班级环境。这就造成教师设想、动手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现象。所以幼儿也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3.3 墙面布置得高度与孩子的观看的高度不和谐。   在不少幼儿园里不难看到,活动室的四周让各种矮柜靠墙占据或布置成了各个区域,墙饰只能高高地贴在上面,让孩子看不到自己在评比栏中的标志,看不到自己或别人的精彩作品……环境创设是为了应付各种相关的检查,怕的是让孩子损坏。高高在上的环境已经对幼儿失去了吸引力,更谈不上让孩子自由地选择材料,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产生互动,发挥每一个墙饰的教育作用了。

3.4 布置墙面的材料费用偏高。   幼儿园班级环境布置除了投入教师大量的精力外,还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墙饰的都是些花花绿绿的各类新型纸张或新颖板材,即便是用于游戏的、提倡废旧物品制作的也多半是教师动手精制的……材料的高成本也使教师在使用时分外小心:担心被孩子拆坏,或干脆平时不让孩子玩,等参观者或领导检查时、分等评级时拿出来暂时摆一摆,以此证明这些东西本班是有的,教师是做了的,完了再继续小心地收藏。从而导致看似内容丰富的班级物质环境,真正能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却很少,由此而产生幼儿需要老师组织的机会就越多,幼儿主体地位体现的机会也就越少,一种不良的循环。

4.创设有效的班级环境中的几点建议

4.1 环境的创设要服从于教育目标。 为了保证环境的教育性,必须让环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创设环境时应目标明确,以目标为依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如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往往盲目模仿,追求时髦,更多地关注别人有什么新材料、新活动区和新墙饰,一味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而非领悟其道理,遵循其原理,也没有考虑是否符合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本园、本班幼儿的需要和发展。从而导致环境创设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4.2 环境的创设要重视幼儿的参与。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从而把孩子作为创设环境的主人,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收获。

4.3 以幼儿看的见、摸得着为标准。 室内的窗、门、角落、窗台等,都是幼儿自由创设的场地,这样,孩子才有机会真正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生动、直观、真实地拉近孩子与墙面主题的“距离”,引发和实现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要搞好班级环境创设,就必须对班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4.4 环境创设的费用要低价。 环境的创设不能盲目地追求那些精美的、逼真的操作材料,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不能看不起乡土材料,看不起半成品。教师若是有心者,则处处都是可以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如废旧广告纸、纸板、布、等;泡沫、瓶子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丰富了各个区域角的活动内容。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又经济,不必花很多的钱。同时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制作教玩具相比,更加省时省力,不易被破坏和损耗。 幼儿园的环境是动态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控制环境,并经常调整来满足幼儿的新要求,让环境真正适合幼儿,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有效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们在与蕴含教育价值的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才能为幼儿的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