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科学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专题列表 > 科学课程建设 > 教师论文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李冬英  发布时间:2018-10-30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

“以科学的精神鼓舞人、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科学的技术培养人、以科学的态度塑造人”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

本实验报告,重点围绕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撰写,主要目标为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实验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基本操作常规的形成、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探究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科学环境,进行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科学小实验,开展有益探究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发展幼儿认真观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究意识、反思行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科学  探究

一、 问题的提出

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图景。科学技术的发展象征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由此可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科学教育是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则是科学素质的启蒙教师。也就是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掌握学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技能,培养态度的过程,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活动主要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契机。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较多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对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较为薄弱;教学途径较为单一;教学方法比较机械;教学理论较为陈旧,因此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和灌输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而不善于主动学习,不会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园的科学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真正落实新纲要“幼儿教育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宗旨。我们从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出发,进一步一系列的科学教学活动的建构和研究,以点带面,从而使幼儿逐步具备较强的探究精神,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过程和措施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于200312月设立,20042月被定位武进区教育科研立项课题,200511月通过武进区教育科研中期评估。近三年来,我们分五个阶段进行研究:

研究阶段

时间跨度

      

准备阶段

200312月—20042

学习有关理论,研究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组。

调查研究阶段

20043

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当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究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理论研究阶段

20044月—5

收集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实验研究阶段

20046月—200610

依据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开展实验。

总结阶段

2006年11月—2006年12月

做好结题工作,并拟定今后的深化研究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

(二) 研究措施:

为了使这个课题顺利展开,我们落实了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课题组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归纳、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为研究课题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建立和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通过例会、月考核、定期检查等手段,督促教师认真开展科研工作。

3、进一步完善硬件措施,增添实验教材和器具,给幼儿探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加强考核评价,切实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研究重点和行动策略

 (一)  对幼儿探究能力的达成目标进行具体的研究

1、总目标

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导幼儿学习观察、分类、比较、思考等方法以及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思考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思考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科技成果。通过主动探索人体奥秘、环境等具体知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生态的关系;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勇于求异、大胆尝试、勇于创造的良好科学素质。

2、阶段目标

小班:

1)、对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喜欢问一问、看一看、摸一摸。

2)对周围生活和现象有自己探究的愿望,能大胆摆动实验物品和玩具。

3)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思,学用不同的语言和动作描述一下简单的现象。

4)能感受到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快乐,体验初步合作的意识。

5)简单表达自己的幻想,学习会玩一些假想游戏。

6)知道周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可能改变的,萌发幼儿初步的创造力。

7)积极参加活动,并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中班:

(1) 愿意参加探究过程,学习一些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并能借助一些根据进行探索活动。

(2) 学会一些基本的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认识和了解一些生活现象,知道事物的变化是有原因的,喜欢追问一些已经知道的事物和现象的原因。

(3) 愿意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想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回得到不同或相同的结果。

(4) 学习遇事共同商量方法,能以合适的方式寻求帮助;会交换操作物或游戏角色;愿意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方法和发现。

(5) 能无拘无束地想象,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内容用各种方法表达出来;学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各自的想象。

(6) 知道在操作中要想多种方法,在活动中要想多种多样;喜欢联想;学习用多种方式、多种材料构建物品。

(7) 对自己获得的成功感到高兴。

大班:

(1) 有较强烈的探索周围事物的愿望,经常自发主动地投入探索过程,能运用一些经验和方法来帮助探究。

(2) 喜欢观察事物的变化,并寻找原因和发展的方向;能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

(3)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学习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考虑问题;会用协商、讨论的方式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表现出初步的群体意识。

(4) 对周围生活中的物品大胆提出改进的设想;能在同伴想象的基础上丰富、扩充想象的内容;学习简单地评价别人的想象。

(5) 有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能提出创造意想;能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意向。碰到困难不退怯,相信自己;能分享同伴成功的喜悦,允许同伴有不同意见,宽容同伴的失误。

(二)培养探究能力的具体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是探索一套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精神,增强幼儿探究能力的具体策略,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策略。

1、创设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往往对所有事物都感到新奇,总爱问为什么,而这正是科学的种子在萌发。我们抓住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下面我就从园舍环境、科学发现室、区角活动三个方面具体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首先,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创设环境,如我们的花园,原来是成人化的规划,经过重新改造建成了名副其实的儿童乐园,那憨态可爱的熊猫、展翅欲飞的仙鹤、草坪上蹦跳可爱的昆虫、长长的五彩轮胎,无一不是幼儿园科技教育的绝佳环境。其次,我们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开辟小实验区、信息展示区、知识角。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和管理,使每一块活动区都充分发挥作用。

科学发现室是我园为了让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而创设的环境。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幼儿科技教育既要让幼儿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又要求幼儿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然地、自主地感知环境中的科学知识、从而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幼儿在这里可以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科学启蒙、科学创新,为他们自由、自主、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如发现室里利用矿泉水瓶口原理制作而成的气垫船、用皮筋的弹性原理制作而成的风火轮及用镜子折射原理制作而成的潜望镜,都成为幼儿爱不释手的玩具,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较抽象难理解的科学道理迎刀而解。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通过区角游戏这一载体,来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因此我们创设了丰富的区角活动,如小班创设了语言角、生活角、计算角、美术角、探索角等,大班开设了美工角、计算角、结构角、探索角等。不同与一般区角游戏的是,我们把科学素质培养的载体重点放在探索角,而把其它区角作为辅助性的活动区,从各个侧面来拓宽和加深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实践证明,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活动区与教学、生活等活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常规的培养。

幼儿浓厚的参与兴趣是活动开展的动力和源泉,常规的培养是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实验初期,老师们满怀信心地为孩子们准备许多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希望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都因为操作不当,要求不明确而以“乱”收场,因此,科学常规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1)利用教研活动的互相学习交流,探讨探究活动常规培养的具体方法。

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文章,拓宽实验思路,丰富科学实验基础和经验。通过学习研究,对易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告诫,在实际教学中尽量避免。并将在实际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不易解决的难题,在教研活动中讨论,寻找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根据每个年龄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验教师逐渐探索出常规培养的具体方法。

2)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观摩讨论,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常规培养。

每学期,课题组都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定期不定期进行活动观摩。上课前的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上课后的活动评议,大家都积极准备,畅所欲言,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毫不保留地提出,并积极探讨更有利的做法和意见。如上课时活动材料的摆放问题,我们积极开展讨论,对小班孩子来说,操作材料一般需一样一样的放,用到一种放一种,并逐一介绍使用方法,而中大班幼儿,可几种操作材料同时投放,一并介绍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即可。一般情况下,认知的科学材料适宜摆在幼儿面前,进行随时的观察;探索性的操作材料适宜与幼儿分开摆放,为其充分探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进行讨论。另外在上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也积极进行讨论,在互相观摩的基础上,少走许多的弯路,加快了实验的进展。

3)借用区域教育活动的优势,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常规培养

将部分科学活动放在区域活动中分组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幼儿实行因材施教,又解决了准备的物品繁多造成浪费的现象。教师在区域里能观察到每个孩子的表现,针对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细致的辅导,并对他们进行有价值的跟踪记录,促进了实验的开展。

3、拓宽教育思路,将科学探究活动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

科学的内涵无处不在,我们拓宽科学教育的思路,将教育内容融于一日生活之中。注意发掘幼儿身边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增加科学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幼儿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回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等等,教师要随时随地以科学角度解答,也要随时启发幼儿思考。而在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活动时,教师也注意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注意颜色的变化,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颜色;玩水、玩沙、搭积木时他们也都可获得一些物理学的知识;日常生活中的洗手、进餐、起居、搬动物体等活动,也有许多让他们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班上的科学发现区中,植物的发芽记录、昆虫标本、蔬菜果实,无一不在告诉幼儿一个真实的生态世界,使他们明白其中一些简单的生物生长、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道理,并从中体会人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学习用一种辨证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在这种生存的教育中体验一种危机感,而这种意识的建立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4、优化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现发现的乐趣。”幼儿必然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他们自由探索、自己发现,主动建构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参加活动往往从兴趣和好奇出发,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转移,知识经验少,遇到困难可能放弃。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质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师的指导策略:

1)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幼儿思考探究。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因此,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动因,会引发幼儿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探究经历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检验假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假设的阶段,但是由于假设阶段是思维内化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采取设置问题情景加以引导。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究兴趣;探究精神的培养;过去经验的激活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引导的时机和火候,既不要提前也不要滞后,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活动中,幼儿谈到什么物体会沉下去时,提到了“橡皮泥是沉下去的”,教师随即引发“能不能想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大家七嘴八舌,教师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先试一试,成功了介绍给大家。结果,放在纸船上的橡皮泥浮上来了-------教师又一次激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如果不依靠其他东西,橡皮泥能浮起来吗?”果然,象船一样的,盆子一样的橡皮泥浮起来了-------

以上一个又一个情景点是一个又一个经验的提升与运用,恰到好处地引发幼儿的思维和探究欲望。是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引发中延续;幼儿的探究精神在教师引发中发展。当然问题情景设置要能引起幼儿的动手实践,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

2)、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第一、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幼儿探究活动开始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科学探究活动的下一个环节就去解决问题。当人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个猜测性的、尚未经过验证的答案时,这个答案就是猜想。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猜想是科学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猜想,就不会进行科学验证;没有科学验证就不能形成问题的科学解答,从而最终也就没有科学探究活动。要让幼儿学习“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那就必须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

放手、鼓励幼儿针对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猜想,能够有效增强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兴趣,形成非常广阔的科学探究的空间,关键之处在于教师不要设置认为的限制,不要因为幼儿的猜想已超出了尝试范围,就不让幼儿去猜;也不要因为幼儿的猜想出于自己的所料,就不鼓励幼儿的猜想,更不要因为幼儿的猜想现在还无法进行验证,就去制止幼儿猜想。我们要让幼儿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通过猜想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幼儿大胆猜想的愿望,逐步掌握猜想的方法。例如:在中班开展“认识蜗牛”活动中,在提出了“蜗牛喜欢什么?”这个问题后,我们就请幼儿对蜗牛的食性进行猜想,幼儿的猜想结果,使我们意外。有的幼儿猜想蜗牛吃菜叶、树叶;有的幼儿猜想蜗牛米饭、馒头;有的猜想蜗牛吃巧克力、鱼;还有的幼儿猜想蜗牛吃肉,而且是生肉、熟肉都吃。经过统计,幼儿猜想竟产生了23重之多。有了这23种猜想,幼儿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就开展得十分充实和多资多彩了。正是物猜想,使他们保持着“蜗牛吃什么”的兴趣与当幼儿发现“喂食的树叶有小洞时”,总是他们第一个发现并告诉老师。幼儿这种对探究对象最终结果的兴趣。支持了幼儿整个探究过程,从而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探究的精神。

第二、鼓励幼儿放手操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评价结果为主,因此,在活动中孩子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跑,不能越过教师规定的方框,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可见我们教给孩子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重视探究的饿过程,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孩子。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自由空间和尝试错误的探索看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拓宽幼儿的思路,学习从多种角度寻求多种答案。正如皮亚杰曾极力主张让儿童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去主动建构知识一样,教师要允许和理解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发生“试”,充分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我们以大班科学活动“电池的用途”为例,其中有个探究活动,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使灯珠变亮。教师不把现成答案显示给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幼儿发现,用铜线将灯珠和铜片连起来,将灯珠放在电池的正极,铜片放在电池的负极,灯珠就亮了;而有的幼儿发现反之灯珠也会亮;还有的幼儿将两节电池放在一起,发现灯珠就更亮了;而将两节电池面对面地放在一起,灯珠就不会亮……在一次次的操作、尝试中,在成功和失败中,幼儿发现了科学的无穷奥秘,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操作的快乐。

第三、鼓励幼儿敢想、敢说,大胆联想。

要让幼儿敢想、敢说,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让幼儿、教师以开放的心态来反复讨论有价值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问题的前面,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课堂形成一个讨论—质疑—验证—再讨论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分别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为幼儿创设民主的讨论课堂。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讲。我们在组织讨论问题时,一般将座位排成圆形,让每位幼儿能面对面地看着其他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被他人注视和倾听。同时,教师也蹲下身子与幼儿交流,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其次,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幼儿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我们让幼儿都画下来、记下来,及时贴墙上。观察记录上墙,不仅让教师了解了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还让幼儿相互了解彼此的发现。同时,也帮助幼儿收集讨论时所需要的资料,使自己在讨论时有话可讲。总之,要让幼儿有备而谈,而做好观察记录是幼儿敢说的基本条件。

其次从内部环境来讲。这里所指的内部环境是教师在指导方式上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幼儿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说错什么而受到职责或嘲笑。教师和幼儿都是讨论活动的参与者,这里没有权威,没有谁说的对,大家只相信科学和事实。在“种子发芽”的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说教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学习者、组织者。教师组织幼儿围绕种子发芽的话题,倾听幼儿的发现,并从幼儿的讨论中,提取出能让幼儿产生争论的话题,始终以“你的发现是什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一种态度,将幼儿推向更热烈、更开放的讨论、探索活动中。

孩子的表达和交流并不意味着一次活动的结束,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反复进行的过程,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次活动的结束不表示探究活动的完成,而恰恰是为更深入的探究活动或另一个探究活动开了头。因此,在一个活动结束时教师千万不能草率了事,随意小结,要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大胆联想,善于抓住孩子每一个思维的创新,及时表扬,激发幼儿再探究的兴趣。如在大班探索活动“球的滚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了解了球在斜面上不用力推也回滚起来;当两块平整的平面,积木垫得高低不一样,球滚动快慢不一样,垫得高的板球滚得快,垫得低的板球滚得慢,;当两块积木垫得一样高时,平的一块板球滚得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得慢。结束时,教师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最后再次引导幼儿:“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这样呢?”这样一总结,就激发了幼儿再探究的欲望,因为他们想了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上去都和球一样?方形的物体会怎么样?这就为下次探究作了良好的铺垫。

5、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让幼儿的探究能力在成功中得到培养。

当幼儿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中获得的全新经验进行处理和评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安排团体讨论

探究结束后的团体讨论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一次梳理,以次强化新获得的经验,而当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时,说明幼儿的行为在逐步内化。例如在科学活动“化冰实验”中。当幼儿尝试用各种工具化冰后,教师问幼儿:“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冰融化的?”并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争先恐后地说:“我是用榔头敲碎冰”、“我把冰放在阳光下晒的”、“我和XX一起把冰放在热水里,冰一会儿就融化了”……接着,教师又让幼儿讨论哪种方法冰融化最快。

2)开展各种展示活动

教师开展各种展示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中可以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幼儿的思维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而当他们运用不同方法表现同一种现象时,就会发现新使用的方式注意到了前一种方式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在边连续运用不同的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种现象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的深刻。瑞吉欧教育模式创始人马拉古奇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一般可以组织开放参观成果发布会和演出等表征方式,鼓励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泥工、剪贴、角色扮演等表征方式,进行探究超过的表达和交流。

3)给予每一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

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并鼓励孩子们轮流表达他们的看法。教师可以点头或微笑表示他的认可。教师也可以用“还有别的想法吗?”“这也是一种可能”“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这些语言。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应该是中立的,只是在表明她听到了幼儿的回答。教师尽可能不赞同幼儿的想法,但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在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对所有的幼儿都应进一步的询问。教师不但应询问回答错误的幼儿的想法,而且也要询问回答正确的幼儿的想法。这种做法会使所有的幼儿都感到安全。对于回答正确的幼儿来说,询问可以鼓励他们重新思考他们的回答或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教师的询问不仅可以巩固正确的回答,而且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推理过程。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幼儿来说,询问有助于幼儿澄清他们的理解,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补充材料对幼儿的原先结论提出质疑,使幼儿进一步思考。

学习是一种挑战,要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创造;给幼儿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战胜;给幼儿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幼儿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虽然幼儿不一定都能在活动中做出像科学家一样的历史性发现,但教师却能让每一个幼儿都充满科学家一样的探索热情,享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价值不在于幼儿得到的结论,而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开放性地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6、利用社区及家庭资源,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科学比较直观,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环境,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社区和家庭是幼儿每天生活的环境,也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有效途径。

我园根据社区特点,与农贸市场、交警队、邮局等,把这些单位作为我园的社区活动基地,聘请农贸市场管理员、交警叔叔、作为我们的园外辅导老师,孩子们常到基地去参观,听取辅导员的介绍,真是获益匪浅。来到农贸市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小菜,知道它们的来历、保鲜方法等,要想了解现代通讯,就到邮局去,电话为什么传得那么远?传真又是怎么回事?孩子的求知欲被激活了。来到“红绿灯”处,看到了交警叔叔指挥的手势,增强了交通意识。

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影响很大,但是,家长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也不能正确引导及解答,更有家长认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是“只知道玩”,是没出息的表现,更怕孩子弄脏了手和衣服,处处限制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为此,我们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教孩子养盆花,关心家中饲养的鸡、鸭、兔等小动物,在孩子的小房间里摆上一些七巧拼板、魔方等玩具,要求家长抽空陪孩子看“动物世界”、“地球村”等科学节目,使幼儿从幼儿园到家中,始终生活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养成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探究科学的自觉性。

四、研究收获

(一)幼儿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研究初期和后期,我们对两个班的幼儿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环境和探究活动的相互作用,实验班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具有显著提高,对各种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观察中比较,在操作中发现,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好奇心

与探索欲

%

动手动脑、探索问题

%

自己动手操作

%

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

 

有环保意识

%

实验前

25

70

14

24

13

44

11

30

25

70

实验后

31

87

30

77

27

90

22

66

31

87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培养孩子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成长着。实验中,大家经过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反思的过程,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具有明显提高。

三年多来,实验班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明显,兴趣爱好突出,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后,课堂教学气氛由传统型转为现代型,由灌输型转向引导型,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由被动学习型转向自主探究型。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动手、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幼儿的思想、心理和学习负担,形成了幼儿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2、实验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

    近三年的实践,参与实验的教师、领导,端正了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科研意识大大增强,成为我校实验改革的中间力量。尤其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影响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对所从事的幼教事业充满着真情挚爱;教育科研基本功更加扎实,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三年来,他们撰写的科研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自己的实验观点和实验思考,现有一篇论文在《小学》期刊杂志上发表,有二篇论文在省级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通过教学实践,编写了一本科学探究活动的教材,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使他们向科研学者型教师过渡又迈进了一步。

  3、创新意识的增强

实验教师通过理念的更新、经验的总结、实践的提炼,审视问题的角度独特了,考虑问题全面了,评议问题更加客观准确了。每次参加教研活动,实验组的教师都愿意倾听我们老师的见解,她们感觉我们的评课有深度、有价值。老师们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己创编设计的教学活动新颖具有特色,可操作性强。

4、在近三年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也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思考解决的相关问题:

 a 重科研资料的积累、完善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b继续探索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应用价值。

    c缺乏相关的实验测量工具和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深入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在主管部门的积极帮助指导下,做好以后的工作。真正达到“科研兴教”、“科研兴园”的目的